蚌埠鄉村美景入畫來 |
時間:2012-09-30 20:31 作者:admin 點擊:
次 |
核心提示:近年來,隨著深入開展省千村百鎮示范工程和市111示范工程建設,我市共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260個,撬動社會資金投入4億多元。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53個市直單位參與新農村建設聯系幫扶工作,幫助示范村引進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
|
近年來,隨著深入開展省“千村百鎮示范工程”和市“111示范工程”建設,我市共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260個,撬動社會資金投入4億多元。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53個市直單位參與新農村建設聯系幫扶工作,幫助示范村引進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深入開展“千企聯千村、共建新農村”活動,全市100余家企業與60多個省級示范村結對共建。通過示范建設,全市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的典型示范村,帶動效應明顯。
一條條寬闊平整的大道直通村內、一幢幢紅頂白墻的洋樓拔地而起、一條條潺潺的溝渠“網”住田地……在固鎮縣仲興鄉耿武村,一場叫做新農村的建設熱潮正改變著這里幾十年不變的村容村貌。而在我市,耿武村的變化只是新農村建設的縮影,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市已全面完成市區53個村莊建設及25個農民集中安置小區規劃。三縣1454個村莊布點規劃全部完成,村莊建設規劃完成822個。淮上區已建設完成七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安置農民22879戶。
新貌代舊景 鄉村環境美如畫
步入耿武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寬闊平整的大道,沿著大道前行,不一會一幢幢錯落有致的洋房、一塊塊生機盎然的田地便又闖入眼簾。
然而在新農村建設之前,這里卻又是另一番面貌。“以前村民住的破瓦房,墻都有好幾條‘腿’,村里面路爛,下雨天泥巴都糊到膝蓋。現在住上小洋樓,從村里到村外有水泥路。”說到耿武村近年來的變化,村支部書記周友堂打開了話匣子。
三年來,隨著村莊合并建設規劃到基本建成,耿武村初步建成了“宜農、宜居、宜人”的新農村。“住村里和住城里感覺沒啥兩樣,村里環境還比城里好,我們再也不用羨慕城里人了。”耿武村的變化讓周友堂喜上眉梢。
眼下,這樣的改變可不止耿武村一個。自2006年全面啟動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市對照省“千村百鎮示范工程”和市“111示范工程”建設要求,共實施了260個新農村建設項目,吸引各項社會資金投入4億多元。
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我市不斷引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幫扶和共建,全市有100多家企業與60多個省級示范村結對共建,通過示范建設,全市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的典型示范村。
“門口是花園,路邊是綠化,環境一點兒也不比城里差。”村民張友軍的一番話道出了農民心聲,也道出了村容整治新變化。2006年自開展鄉村清潔工程建設以來,我市已在29個鄉鎮設立了垃圾中轉站,改造衛生廁所7000多個,讓1.7萬戶村民用上了沼氣。
完善基礎設施 鄉村生活甜滋滋
新農村建設不僅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也因此發生了改變。
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如今,隨著農村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新農村的農民“充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尤其是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家書屋”建成后,聽耿武村支部書記周友堂說,“以前農村的文化事業較落后,村民們忙完農活后都沒啥事干,打麻將喝酒,輸了錢的村民夫妻倆大吵大鬧,最后一直鬧到村委會。如今,不僅是村民看書的多了,村干部們一有時間也經常到‘農家書屋’看書。”
為改善民生,我市還加強了社會治安、養老保險和中小學房屋建設。全市55個鄉鎮全部成立矛盾受理調處中心,近千個村設有規范化調解室。對于流動人口社會化管理,采取了“以房管人”、“以業管人”和“服務管人”的新模式,農村社會治安明顯好轉,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大幅提升。養老保險方面,我市建立了包含城鎮非從業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了繳費標準、繳費補貼、待遇享受一體化,基本實現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此外,隨著“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以及“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順利實施,我市共改造了危房12.1萬平方米,農村中小學徹底告別危房。
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上,我市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06年以來,農村公路建設累計投入7.3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2343公里,總里程達5497公里,實現了98%行政村通公路,100%行政村晴雨通車。同時開展鄉村清潔工程建設,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項目29個,29個鄉鎮建立了垃圾中轉站,村配套了垃圾池、垃圾車,安排了保潔員,建立了垃圾清掃保潔制度。
近年來,隨著深入開展省“千村百鎮示范工程”和市“111示范工程”建設,我市共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260個,撬動社會資金投入4億多元。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53個市直單位參與新農村建設聯系幫扶工作,幫助示范村引進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深入開展“千企聯千村、共建新農村”活動,全市100余家企業與60多個省級示范村結對共建。通過示范建設,全市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的典型示范村,帶動效應明顯。
“流轉”聚規模現代農業牽動“三農”發展
“新農村建設不是簡單的‘新村’建設,僅僅靠建幾座新樓、鋪幾條新路是不行的。要實現農村長久、持續發展,必須把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基礎工程來抓。”市農委新農辦主任方晉豐說。
隨著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推進,我市主要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畜牧業規模養殖比重達50%以上。科技對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升作用越來越明顯,通過推進糧食增產三大行動,強化良種良法集成運用,糧食的品質和產量得到了提升,夏糧總產更是實現了“九連增”。
去年,我市決定統籌安排2000萬元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重點支持有帶動力的大園區、大產業、大企業的培育和引進。種植和養殖業成了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種田人搖身變成了從事原料生產的“產業工人”,農民的增產增收有了保障。農業大項目的引入,直接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提供了大批就業崗位,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項目,可以帶活一個地區的經濟。
農業科技的發展也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基礎。近年來,隨著中糧、中紡、雨潤、華芳、臺灣大成、現代牧業、成達牧業等一批大型企業的入駐,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開始提速,農產品加工產值實現366.8億元,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110家。“全市約有160萬戶農戶參與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如今產業化經營收入已經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方晉豐告訴記者。在更多的市民印象里,農村的變化還體現在休閑觀光農業的快速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體驗型農業”……正以它獨特的魅力,逐漸成為農村區域特色產業。禾泉農莊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金海岸農業生態園、森禾蚌埠現代花卉科技產業園成為蚌埠休閑觀光農業的“金名片”。
據悉,目前我市有12個休閑農業園,30處鄉村旅游景點,這其中還包括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省級星級農家樂示范點6家,安徽省最佳旅游鄉鎮1個,優秀旅游鄉鎮6個。高素質的休閑觀光農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市民的青睞。依托休閑觀光農業,我市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00多萬人,旅游收入超過4億元。
本文由蚌埠華迅網絡http://www.iwanma.com 提供,轉載請標明出處! 謝謝 !
|
|
|
|